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
南通通過跨江融合、興海圖強、江海聯動三個方麵積極主動作為,致力於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天津市濱海新區加速產業升級,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引擎”;構建長江經濟帶協同機製,推動企業抱團出海;江西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上匯聚合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圍繞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
聚力向海“走在前” 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
◎記者 祁豆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跨江融合的江蘇南通,處於多個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交匯之地,如何發揮好自身的城市及產業優勢,進一步落實好區域戰略?
“我們將充分發揮南通跨江‘好通’優勢、向海空間優勢,全方位、深層次融入上海、蘇南。通過跨江融合、興海圖強、江海聯動三個方麵積極主動作為,致力於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並展現擔當、作出更大貢獻。”全國人大代表、南通市委書記吳新明在兩會期間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說。
“三個聚力”引領南通走在前
“近幾年,南通的快速發展與國家戰略的加持密不可分。南通趕上了最好的發展機遇,站上了跨越發展的絕佳風口。”吳新明說。
南通緊臨上海,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的交匯之地。
“我們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期來推動南通各方麵的發展,充分發揮南通跨江‘好通’優勢,向海空間優勢,聯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戰略,加快推動南通高質量發展。”吳新明告訴記者,下一步,南通將進一步放大沿江向西、沿海向北的傳導帶動作用,從三個方麵聚力,為江蘇發揮對區域乃至全國輻射帶動力,作出南通應有的貢獻。
一是聚力跨江融合,謀劃布局新棋眼。吳新明表示,南通正圍繞“打造長三角新質生產力承載地、製度創新試驗田、融合發展先行區、雙向開放新高地”的定位,務實謀劃、積極推進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協同區。
2024年,南通與上海、蘇州等地簽署了科技、商務等多項合作協議,成立多個產業創新聯合體和研究院,90%的新招引項目成功嵌入上海、蘇南產業鏈,加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跨區域融合。
二是聚力興海圖強,拓展發展新空間。南通海域麵積8949平方公裏、約占江蘇的四分之一,海岸線276公裏、約占江蘇的三分之一,是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的重要腹地。
2024年,“萬億之城”南通挑大梁、扛重責,經濟運行實現高開穩走全年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力,工業用電量、工業開票銷售、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列全省第二。
南通“下一個萬億”在哪裏?
“南通下一個萬億看沿海。”吳新明表示,將更大力度承接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快打造綠色高端臨港產業基地。
據悉,一批百億級項目相繼在南通建成投產,中石油藍海新材料項目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進一步帶動沿海的發展潛能。“南通將錨定建設全省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目標,力爭今年涉海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吳新明說。
三是聚力江海聯動,構建開放新通道。吳新明介紹,長江南通段現有過江通道3條、在建4條,“八龍過江”交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同時,南通新機場穩步推進,未來將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南通深入落實“水運江蘇”建設部署,完善“江海河、公鐵水”多式聯運體係,深化與上海港合作,著力打造長江經濟帶上的江海聯運新通道。
“去年,南通港的貨物吞吐量超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增長33.8%,其中60%的貨物是為長江經濟帶沿線的區域服務。”吳新明用一組數據說明了區域戰略實施效果。
“五個幹”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
“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這是2014年中央對江蘇提出的 ‘強富美高’的總目標,也一直是引領南通實現‘萬億之城’的重要任務。”吳新明說。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對“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至關重要。吳新明表示,今年將繼續按照江蘇省委部署要求,從南通的實際出發,抓住國家的重大戰略機遇,提升產業質量,做大總量規模,瞄準“下一個萬億”目標,推動南通的經濟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南通素來民營經濟活躍。如何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助推南通高質量發展?吳新明表示,要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謀篇布局。
第一,打造“市場說了算”的一流市場化營商環境。南通將注重發揮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作用,把市場能做的盡量交給市場,充分激發經營主體自身和創造力。
第二,打造“穩定可預期”的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南通將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規範各類經濟活動,確保市場經濟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第三,打造“來了不想走”的一流國際化營商環境。目前,南通與超200個國家和地區保持經貿往來,年進出口總值近4000億元,將持續加大外商投資引導力度,推動涉外辦事更加便捷化,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增強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
藍圖起,目標明,怎麽幹?
吳新明直言,主要抓好五個“幹”:一是緊跟緊隨幹;二是堅定信心幹;三是搶抓機遇幹;四是務實創新幹;五是凝聚合力幹。
“我們將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帶來的重大機遇,持續營造‘七虎競南通、十強逐江海’的濃厚氛圍,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進一步凝聚到發展目標上來,全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吳新明說。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濱海新區區長單澤峰:
加速產業升級 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引擎
◎記者 張雪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濱海新區區長單澤峰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天津市濱海新區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用“三個量”勾勒了區域產業升級的路徑:“含新量”“含金量”“含綠量”。這既是濱海新區產業轉型的方向,也是其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從“製造”到“智造”:
產業鏈的躍升之路
作為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核心區,濱海新區肩負著合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的責任。伴隨著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信創等產業加速成長,濱海新區正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以“8大主導產業+8大服務業+8大未來產業”現代化產業體係為骨架,重塑產業格局。
“高端化體現製造業實力。我們敞開大門搞建設,抓好空客二線等重大項目,前瞻布局核心芯片、細胞與基因治療等未來產業,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引進國際最新技術推動優勢產業煥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單澤峰介紹,在提升產業高端化轉型的“含新量”方麵,濱海新區以產業高端化轉型為支撐,強化創新策源能力,爭創全國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產業創新平台,打造京津冀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核心承載地。
智能化轉型,浪潮澎湃。單澤峰表示,在提升產業智能化轉型的“含金量”方麵,濱海新區以智能化轉型為牽引,加快工業“智改數轉”,開展“5G+工業互聯網”應用,實施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緊布局數字“新基建”,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
在提升產業綠色化轉型“含綠量”方麵,濱海新區加快“三大”整車企業電動化轉型,支持吉利商用車、大船天津基地擴大新能源產品生產規模,打造低碳轉型先進製造業集群。擴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布局風電、冷能、儲能項目。“每一度綠電都在為產業‘含綠量’加分。”單澤峰說。
刀刃向內的改革:
營商環境的“濱海速度”
在濱海新區的政務服務中心,企業開辦專窗的電子屏實時滾動著“4小時辦結”倒計時。市場準入負麵清單、M0新型產業用地政策、用海用地統籌審批等創新舉措,讓“拿地即開工”成為常態。而在監管端,通過“雙隨機、一公開”和信用分級管理,監管部門對企業“無事不擾”卻“無處不在”。
單澤峰將改革邏輯總結為:“該放的,徹底放開;該減的,徹底減掉;該清的,徹底清除。”
單澤峰說,簡政放權關係政府運行效率、經營主體活力。濱海新區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注重“做減法”“除梗阻”,充分放“寬”行政審批,最大限度放“活”要素市場。
放的力度大了,管的難度也就增加了。單澤峰介紹,濱海新區堅持放管結合,創新事中事後監管模式。強化“源頭管”,提高監管執法規範性和透明度;推行“柔性管”,製定柔性執法清單,對同一時期內同一監管對象涉及的多項檢查合並為一次檢查,實施“一次檢查、全麵體檢”;做到“包容審慎管”,麵對新經濟形態,創新監管標準方法,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提高監管精準化水平。
改革的溫度也體現在細微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實現京津冀三地通關如一關,船舶不停航辦證為企業節省千萬成本;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一企一策”服務包,已解決融資、用工等難題247項。“我們要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單澤峰說。
製度型開放:
對接世界的“壓力測試”
在東疆保稅港區,全國首單應對歐盟“碳關稅”的數據交易剛剛完成;在東疆郵輪母港等18個跨境支付服務示範區,1.5萬商戶能直接刷境外信用卡……這背後,是天津自貿試驗區對標CPTPP、DEPA等國際高標準規則的大膽嚐試。在單澤峰看來,製度型開放不是簡單“複製粘貼”,而是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先行先試”。
在製度創新的“試驗田”,更多突破正在發生:數字身份認證體係讓企業“一鍵出海”;電子提單實現跨境貿易“零紙化”;生物醫藥跨境研發用物品“白名單”破解進口瓶頸……
“我們既要接軌國際規則,也要貢獻中國方案。”單澤峰透露,天津自貿試驗區正在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製,為創新保駕護航。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濱城樣板’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至關重要。”單澤峰說,濱海新區不僅要當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更要做製度型開放的“”,篤行實幹、善作善成。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廳廳長宋德雄:
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上匯聚合力
為江西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動能
◎記者 王凱豐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宋德雄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上匯聚合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宋德雄介紹,2024年,江西大力實施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全省科技創新呈現向上向好的發展態勢,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升至64.52%,增幅居全國第二。
宋德雄表示,創新能力偏弱是江西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這幾年通過堅持不懈補短板、強鏈條、促融合,全省在高端創新平台建設、科技人才引育、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介紹,江西圍繞“1269”重點產業鏈和六大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啟動實施省級科技重大專項“2030先鋒工程”:到2030年,布局20個左右重大專項,實施100個左右的重大項目,力爭在20個重點產業賽道上形成一批處於市場領先位置的標誌性成果。目前,江西已在半導體製造裝備、固態鋰電池等領域部署了8個重大專項、31個重大項目。
宋德雄建議,應整合創新資源,讓更多企業參與到科技重大專項研究中來,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高端研發機構等優勢科研力量,力爭在更多產業賽道形成一批處於市場領先的標誌性成果,助力產業更成體係、更具韌勁、更有競爭力。
“江西將以建設中部地區重要人才中心為目標,著力引進一批建鏈補鏈、強鏈的人才,形成以才促產的良性循環。”宋德雄認為,江西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加強大的智力支持。江西各地應繼續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完善柔性引才、“一事一議”引才等模式,構建更具競爭力、更強針對性的引才機製。
如何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宋德雄表示,要在推動核心技術攻關上提升實力,突破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技術瓶頸。同時,在深化科技體製改革上深挖潛力,營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濃厚氛圍。下一步,江西將樹立“科研即產業”理念,加快推進“1+M+N”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係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集團董事長徐士龍:
構建長江經濟帶協同機製 推動企業抱團出海
◎記者 宋薇萍 嚴曦夢
“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出海應走出一條用技術抱團、產業鏈抱團來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破局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港灣集團董事長徐士龍近日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徐士龍就企業走出去、長江經濟帶與共建“一帶一路”融合發展等建言。他建議,加強長江經濟帶產業鏈協同機製,推動產業鏈抱團出海。
建立長江經濟帶企業家出海聯盟
近年來,從沿江港口到腹地產業集群,長江經濟帶的企業正依托長江航運的便利條件,加快開拓共建“一帶一路”市場。
“長江經濟帶與共建‘一帶一路’融合,是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路徑。”徐士龍表示,當前,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長江經濟帶實現高水平開放的最大機遇之一。
徐士龍說,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形成經濟走廊,“一帶一路”通過陸海聯動連接亞歐非市場,兩者在區位、產業、資源等方麵具有天然互補性,有著較好的融合基礎,然而,融合進程中也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長江經濟帶產業基礎雄厚,但跨區域、跨行業的協同平台尚未建立。此外,近八成長江經濟帶企業采用單點突破模式,海外倉共享率較低,企業出海存在結構性矛盾。”徐士龍建議,構建長江經濟帶協同機製,推動企業抱團出海。其中,當務之急是建立長江經濟帶企業家出海聯盟,重點培育產業鏈抱團出海聯合體,建立產業鏈抱團出海項目信息共享平台、技術標準互認體係、聯合投標機製。
“建立長江經濟帶產業鏈抱團出海大數據中心,開發市場需求指數和產能合作匹配模型,及時總結推廣‘數字孿生+遠程運維’模式,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鏈從‘單兵突進’向抱團式‘係統作戰’轉變。”徐士龍說。
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鏈抱團出海基金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數字化、智能化等新技術為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和市場空間。“在當前背景下,企業走出去要更加注重技術、合作和當地法律法規。”徐士龍說。
“企業單槍匹馬出海麵臨重重挑戰,可實施產業鏈抱團出海模式。”徐士龍建議,以上海、重慶為戰略支點,打造長江經濟帶“智能裝備”“零碳建築”“新能源產業”“電子信息”等國際品牌,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相關節點城市結對合作。同時,推行“鏈主企業+隱形冠軍”抱團出海模式,重點培育係統集成服務商,並建立共建“一帶一路”認證體係與標準互認中心,推動中國標準與共建“一帶一路”相關行業標準對接。
針對企業出海可能遇到的當地法規問題,徐士龍認為,可完善風險防控體係,構建多層級預警機製,設立涵蓋政治、法律、匯率等多維度的風險評估矩陣,推行“保險共保體”模式,將供應鏈中斷險納入統保範圍,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池。
此外,在創新金融服務供給方麵,徐士龍建議,設立長江經濟帶產業鏈抱團出海基金,建立產業鏈抱團出海信用評價共享機製。此外,可開發“訂單貸+信保貸”組合產品,將出口退稅質押融資擴大至產業鏈抱團出海的中小配套企業,試點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建立產業鏈上下遊聯合鎖匯機製。
评论列表